高考填志愿必看!这所大学让本科生做真实项目,轻松斩获企业offer!
作者:西交利物浦大学2+2国际本科时间:07月17日

  在高考结束后的志愿填报季,一张录取通知书不只是入学的通行证,更是未来人生路径的起点。那么,怎样的大学教育,才能真正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具备与真实世界对话的能力?答案,或许就在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的融合式教育实践中找到。

  近年来,该学院逐步构建出一套以“真实企业项目”为核心的教育生态,让本科生在校期间就能进入企业现场,参与真实课题,承担解决复杂问题的责任。

  把企业项目“搬进课堂”:本科就能解决真实问题

  “我们希望学生在大学一开始就面对真实的行业挑战。”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首席教育官张晓军教授(下图)介绍,学院在教学设计中坚持“项目驱动”,专门组建商务拓展团队对接企业资源、挖掘行业痛点,推动企业、教师和学生三方深度协同,共同完成教学、研发和应用任务。

  这种机制不仅打破了学术与产业之间的隔阂,也为学生搭建了实践能力成长的“快车道”。在这里,产业项目不再是课堂讨论中的案例分析,而是真实的业务目标;学生也不再是“围观者”,而是深度参与项目的“共创者”。

  多领域真实项目:从制造、AI到艺术、物联网全覆盖

  在西浦创业家学院,几乎每一个学院、每一个专业方向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真实项目,以下是多个典型案例:

  先进制造业:为世界500强企业优化流程

  在与博世昆山工厂合作中,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学生团队为其收货短驳环节提出仓库布局与人员配置优化方案,成功帮助企业将收货效率提升20%、月度成本从5万元降至2万元。该项目体现了研究导向型学习在真实产业问题中的有效应用,项目成果获得博世的高度肯定。

  另一项与德国慕贝尔公司合作的模具中心搬迁项目中,学生团队花了8个月,自学CAD并运用Python处理2700份工艺数据,深入车间调研、结合供应链专业知识提出的搬迁方案受企业高度认可,预计每月为企业节约超11万元成本,空间利用率提升20%。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本科毕业设计即将商品化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学生侯云天将自己的毕业项目应用于三三智能科技的智能座垫产品,他与学院副教授张迪合作开发出一套心率监测模型,准确率高达95%。目前产品已进入商品化准备阶段。

  与新材料企业Vibrantz福禄的合作中,学院教师团队与企业研究院共同开发出AI调色系统,有效降低工业颜料调色的人力与试错成本,推动科研成果走进产业。

  艺术与创意:数字艺术展览与原创桌游“出圈”

  艺术与科技专业学生梁爽创作的《未来万花筒》被苏州湾数字艺术馆收录并展出,作品以鼓励青少年为主题,在公众中引发广泛共鸣。

  而一款名为“TC Monopoly”的原创“大富翁”桌游也由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学生团队独立策划、设计并落地推广,将太仓校园特色巧妙融入游戏机制,成为校园“爆款”。

  物联网与芯片:深入核心技术前沿

  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设计的“智能垃圾桶”基于校园管理场景,利用图像识别与路径优化技术实现自动分拣、智能决策,有效解决传统分类低效和人力依赖的问题。

  在芯片方向,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学生通过学院的Bandgap基准电路设计项目,学习使用EDA工具参与模拟电路设计,推动抽象理论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

  智能制造:校园创业与产线共创并行

  “Printing³”3D打印项目由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生主导,以无人展柜形式在校园内展示与售卖定制化3D打印产品,依托学院强大的实验设备和创新工场、浦创汇的孵化支持,完成了从产品开发到市场验证的闭环。

  与海尔集团共建的“旋动创意”项目,则通过3D打印、激光雕刻、PLC控制、机械臂等技术帮助企业解决多个产线设计难题,在提升企业效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工程设计与管理的系统思维。

  联合实验室:项目力+工程力双轨培养

  除企业项目外,学院还构建了多个校企联合实验室作为学生技术能力深化的重要支撑平台。

  如“西浦-海之韵无人船实验室”,聚焦智能导航与水面监测,学生可操作R30系列无人船,参与算法优化与实景测试;“西浦-运匠智能供应链实验室”则利用数字仿真系统,训练学生在物流、仓储与调度中的系统思考;“西浦-海尔工业互联网实验室”甚至构建了一条工业4.0智能制造柔性产线,让学生在虚实结合中进行产品建模、流程优化和数据管理等关键环节,深入理解智能制造的系统结构和实际逻辑。

  依托创新工场和60余个实验室网络,这些平台打通了从创意到产品验证的全链条,也让学生的每一个项目,都有机会在真实环境中完成闭环。

  实习与就业:“项目经验”转化为职业竞争力

  得益于项目驱动和平台联动机制,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已累计促成300余个实习岗位,涵盖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市场运营、产品设计、商务分析等多个核心领域。岗位来源涵盖世界500强企业、跨国研发中心、本地高成长企业与新兴技术公司,在人才培养的早期阶段就与学生建立联系。

  通快中国、穆格中国、格灵深瞳等知名企业纷纷向西浦学生敞开大门,提供从研发到管理的多元岗位。有学生在项目结束后直接入职,也有学生在经历真实项目后明确研究兴趣,申请到斯坦福、UCL等海外名校深造。

  围绕这些实践探索,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还联合政产学研多方资源,在今年先后成立了创新创业创造-可持续发展联盟、物联网行业联盟以及智善科创联盟,为学生提供更系统、更持续的实践平台与成长支持。

  慕贝尔亚洲区人力资源总监陈静表示,深度的校企合作模式,不仅为企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更为区域产业的创新发展搭建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潜力的合作平台。

  多位企业导师表示,西浦学生在项目中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系统思维与落地意识,能够快速理解业务问题,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思路。

  志愿填报寄语:成为能解决问题的人

  “高考后的志愿填报,不只是选择一个专业,而是选择一种成长路径。”张晓军教授表示,“在这里,你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用知识去解决真实问题。”

  如果你想在大学里拥有一段与产业深度连接的经历;如果你希望在毕业前就能为世界500强提供可行性方案,或者把自己的作品送进真实市场;如果你愿意用四年时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方向和使命,那么,别错过这个机会。

  填志愿前,不妨问问自己: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希望从大学里得到什么?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已然在“真实世界”中闪闪发光的本科项目里。